人生不是績效表,真實才是最終目標

文:陳思宏(轉載請註明出處)

「我重視時間管理、目標設定、績效查核,所以從孩子還小時,就要他設定每次的學習目標,題目要做多少題、下次要考第幾名;如果功課做不完,我會要求他檢討自己的時間管理;每次考試完也要做績效考核……。如果原本安排好是他洗碗,但他沒有做到,我就讓他抄寫兩百次,再沒做到,就是五百次,慢慢累加,到目前為止,還沒到一千次,他一定就會做到。」

這是J在課堂上的分享。分享時,看著同學們目瞪口呆地哄堂大笑,她也露出尷尬的笑容,我看見J的臉上夾雜著「羞愧」和「自豪」兩種情緒。真實的分享讓大家拉近了距離,但如此激進的虎媽教養方式,也令大家感到訝異非常。

J並不是沒有愛,她只是用自己最熟悉、最擅長的方式在愛。這是三型特質對愛的表達。他們追求成功和卓越,同時也會將同樣的模式,複製在關愛的人身上。對他們來說,追求成功不僅僅是得到外在的浮雲,更是滿足自我實現的需要;只有發揮個人所有的潛能,才能活出生命的價值。

 

人生不是績效表,真實才是最終目標

「設定目標,達成目標」,彷彿是三型人與生俱來的強項。他們努力成為自己的人生規劃師,讓生活不斷在「預先計畫」、「付諸實行」、「績效檢核」、「確認達成」之間循環。隨著時間流逝,他們會發現,生命往往出乎自己的意料之外。

這時,為了持續達成目標,他們展現自己的「彈性」,適應外在改變。然而,調整自己適應外在是相當累人的事情,因為他們需要不斷犧牲自己的喜好、興趣、原本樣貌。因此許多三型人在三、四十歲時,內心會開始產生一些失落感──即使我如此努力,犧牲了那麼多,為什麼總是缺少美好人生的最後一塊拼圖?這塊拼圖可能是夫妻之間的內在交流、可能是孩子的理解、可能是找不到人生的靈魂伴侶、可能是在職場上缺乏認同……。

不是丟掉目標,而是重新定義「成功」

許多三型人跟我分享,他們離開了自己原有的生活──有人是離開職場,有人則是結束婚姻──只為了找回自己原本的樣子。

雖然這不外乎一種方式,但我總覺得,這樣的代價好像太高了。如果我們能早點察覺自己在做的事情,是否能不需要用如此激烈的手段換回「真實」?

轉變,其實可以從一個小小的「覺察」開始。

問問自己:

  • 我這麼努力,是為了誰的認可?

  • 如果今天不用證明自己,我會怎麼安排一天?

  • 我的孩子/伴侶/朋友,是不是也被我拉進了績效的漩渦?

J的先生曾抱怨,她像在經營一間「家庭企業」,用績效表來管愛。

她聽進去了,卻也不知如何鬆手──因為這套模式雖然累人,但過去總是有效。

 

這就是性格模式的弔詭,一方面帶來部分的功效,但另一方面其實不斷在侵蝕自己的生活。這一切的轉變,只有當我們看見性格模式帶來的困境時,才有可能拾起勇氣、找回真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