垮掉的一代

文:陳思宏(轉載請註明出處)

這部電影改編自美國作家傑克凱魯亞克的經典鉅作《垮掉的一代》(The Beat Generation),描繪二次大戰後,一群年輕人為了尋求自由與生命的意義,跑遍全美,掀起了一場關於解放與浪漫的旅程。

其中主角狄恩(Garrett Hedlund 飾)展現出七型人格與性本能傾向的特質。在那個戰後動盪、價值重建的年代,他們像沒有安全感的孩子,在現實的廢墟中找尋活著的證明。

 

只要我要,沒什麼不可以?

狄恩像一把不停燃燒的火。他從丹佛走到紐澤西,又飄到舊金山、墨西哥,不斷追尋刺激與新奇。他不吃不睡,精力旺盛,愛得瘋狂,玩得徹底。他展現出線下七型最極致的寫照:怕的是無趣,而不是風險。

線下七型對世界充滿興趣,對痛苦卻極度逃避。他們擁抱每個可能的快樂機會,卻很少停下腳步看看:我現在過得好嗎?我的資源還夠嗎?我的同伴還在嗎?

這種不計代價的追尋,就像一場煙火表演,美得燦爛,卻也耗損驚人。快樂若無節制,也可能是一場自我逃避的遊戲。

 

令七型窒息的「痛苦」經驗

薩爾(Sam Riley 飾)和狄恩最後的旅程在墨西哥。當他們再一次瘋狂地沉浸在性、酒精和毒品之後,薩爾不幸得到痢疾。

他躺在床上全身發冷、冒汗,狄恩卻跟他說,「我得先走了,兄弟。我得回到正常的生活,我真希望能不要離開……」便撒手離去,留下薩爾一個人病厭厭的在老舊旅館內。

這一別,兩人從此各奔東西,他們的情誼也畫上句號。

這是七型時常遇到的困境,他們越是努力讓自己感到快樂,生活中卻出現越來越多惱人的麻煩。

當他們碰到這些狀況時,也會感到難過、失落,但他們不會在這些感覺中停留太久。就像影片中,狄恩在薩爾姐姐的家中跟他說,「我拿著左輪手槍,對著我的腦門,但沒辦法開槍……我不知道自己有什麼毛病,老是幹蠢事,卻以為一切都會過去,現在我精疲力盡了……」

他前一秒還在懺悔,下一秒就回到另一個瘋狂的性愛經驗中。

七型在面對痛苦經驗時,就像蜻蜓點水一般,點到為止,因為即使這樣輕微的經驗,也會讓他們感覺到如窒息般的壓迫感。

然而,當七型逃離時,往往也逃離了真實的經驗,也常會傷害到身邊的同伴或親人。只有當七型願意體驗這樣的感覺時,才能感受到真正完整的喜悅。

 

無盡的狂歡,卻帶來無盡的失落

狄恩燃燒自己,也燃燒了與他同行的每一段關係。

朋友離開了,伴侶遠去了,他最後孤身站在紐約街頭,像一盞熄滅的燈。

曾經燦爛的他,此刻只剩陰影與沉默。

七型人常常不懂,為什麼自己那麼努力快樂,最後卻感到更空虛。

他們不停追逐,是因為他們誤以為滿足來自於「再多一點」──多一點刺激、多一點計畫、多一點掌聲。

但事實是,真正的喜悅常常來自於深刻而真實的連結,而不是狂歡的片段。

當七型人能夠慢下來,容許痛苦的存在,他們會發現內心其實早就擁有了幸福的種子。

面對「負面」,是七型人的功課

這部片我拖了兩週才下筆,不是因為沒靈感,而是因為太沈重。

當我和太太說起這點時,她問我:「這影片談的內容不是很明顯嗎?為什麼不早寫?」

我苦笑,「因為太負面了,我有點排斥進去……」

那一刻,我才意識到,這不正是我七型特質的反射嗎?我害怕進入那種無力與荒蕪的感覺,就像狄恩一樣。也許我們都需要學會:真實的人生,不只是光亮與狂喜,還有孤獨、停滯、與深沉的低谷。而這些,才是讓我們完整的拼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