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們選擇記得什麼?從《昨日的記憶》談起

文:陳思宏(轉載請註明出處)

《昨日的記憶》是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推出的一部溫柔又深刻的電影作品。它由四部短片組成,細膩呈現失智老人與他們親人之間真實又複雜的情感過程。
這不只是關於失智症的故事,更是一封寫給我們每一個人的信——邀請我們重新思考,「記憶」到底在我們生命中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?

所有成長的起點,都是從「記得自己」開始
在九型人格、或其他自我成長的探索中,我們總聽見一句話:「要認識自己」。但我們該從哪裡開始認識?

答案往往藏在那些昨日的記憶裡。那些讓你笑、讓你痛、讓你反覆回望的過往——才是你性格形成的線索、你生命故事的種子。也唯有當我們敢於直視這些記憶時,改變才有可能發生。

我們對記憶,又愛又恨

當你聽見「失憶」這兩個字,心裡會浮現什麼感覺?悲傷?不安?還是某種釋懷?

我們每個人都對記憶懷有矛盾的情感。一方面,我們渴望保留那些美好時刻;另一方面,我們又巴不得能刪除某些糗事、失落與創傷。

在短片〈阿霞的掛鐘〉中,失智的阿霞(譚艾珍 飾)不停重複著三十年前兒子出事的那一天,卻對這三十年來的點滴毫無印象。
她的老朋友老莊(顧寶明 飾)終於忍不住問她:「你要回到過去,為什麼偏偏是三十年?那現在怎麼辦?」

這句話,聽來像是對失憶的控訴,實際上是對情感的吶喊——因為那些阿霞遺忘的,不只是生活的片段,而是他們之間的回憶、他對她的存在感。

而我們呢?是否也常情不自禁地活在過去?是否也寧願卡在那些熟悉的畫面裡,不願面對當下的變化與未知?

放下,不等於遺忘

在另一段短片〈我愛恰恰〉中,陳尚厚(丁強 飾)什麼都忘了,除了零星的記憶。對他來說,每天都是全新的開始、全新的驚喜。

這讓我們思考:記憶是必要的嗎?如果失去記憶,我們會變得更自由嗎?

記憶的確能幫助我們快速應對生活、作出判斷,就像學開手排車時,從一開始的手忙腳亂,到後來的自如切換。習慣讓我們省力,也讓我們逐漸「不用想」。

但正因如此,記憶有時也成為一種慣性,限制我們的感受與選擇。它可能阻斷我們體驗「此刻」的能力。

所以真正的關鍵,不是遺忘,而是學會「放下」——放下那些不再適用的解釋、不再必要的防衛,讓自己有空間去感受當下的每個驚喜。

活在記憶裡?還是活在當下?

〈我愛恰恰〉中有一句台詞令人動容。陳尚厚說:「我什麼都不怕,就怕忘記我老婆。」那一刻,他的太太瞬間紅了眼眶。

他活在記憶裡嗎?還是活在當下?也許,兩者皆是。他不再記得生活的細節,卻記得深愛的那個人——那段情感,依然存在,甚至比以往更加純粹。

我們的性格,其實就是許多「記憶」組成的應對模式。這些模式幫助我們適應生活,但若從未被覺察,就會成為看不見的枷鎖,讓我們在過去裡重複自己。

自我成長,就是打開這些模式的開始。當我們能意識到:「我不一定要一直這樣活著」,選擇才會出現,新的行動也才可能開始。

讓回憶成為力量,而非束縛

記憶可以是禮物,也可以是負擔。
關鍵不在於我們是否擁有它,而在於我們如何面對它。

願你在每一次回望中,擁抱那些曾經的故事;也願你有勇氣轉身,活出一個更自由、更當下的自己。